闻喜裴氏文化
一个家族的命运与一个国家2000多年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裴氏家族。你可曾知道,古门山东麓和西麓的两个裴家湾与衬腰石,就是这个家族的一支。
在日常生活中,“裴”字并不常见,有人甚至将其念成“辈”或“斐”音。其实,裴有三重意思。《说文.衣部》中说,裴即长衣貌之意。其次,在《后汉书.冯衍传下》中载:“发轫新丰兮,裴回镐京。”“裴回”即是徘徊。只是前二重意思在现实中不常用,如今常用的就是将裴作为姓氏的第三种意思了。你莫看如今的裴姓在百家姓的排行中摆尾,如今几乎成为“少数民族”了,但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北裴南林”可以与孔孟家族媲美了。“北裴”这个望世家族的发祥地,就是古时候的河东闻喜裴氏家族即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刘禹锡、司马光、苏轼、顾炎武等历代文人墨客对裴氏多有称誉之辞。韩愈曰:“自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柳宗元云:“惟裴氏之卿,世服大僚,观唐宰相世系表,独先裴氏列史。”就连一代伟人毛丨泽东也曾对裴氏家族赞不绝口。
“黄陂裴”乃“中眷”后裔
自古以来裴氏家族就是三晋大地的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渊远流长,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考其先祖,始出自伯益之后,与秦始皇同祖,赐嬴姓,后来一支姓“裴”。“裴”字原来虽然也是上下结构,但是上面是一个“非”字,下面一个“邑”字组成。周僖王时,伯益后裔非子之六世孙陵,被封于邑城,就去“邑”从“衣”,始有裴字。其裔孙裴晔,汉安顺永建初年,仰观星云,俯察地理,合族迁居裴柏,以此为祖庄。裴柏,即现今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亦即闻名遐迩的“宰相村”。
普天天下,裴无二姓。裴氏家族以裴柏村为发祥根基,繁衍昌大。至两晋,始分“三眷”(由裴氏17世祖裴茂之四子潜、徽、辑、绾组成):裴潜、裴绾两支留在祖籍地裴柏村,他们及其子孙大都在河东一带为官,故称为中眷;裴徽及其子孙多在凉州、长安一带做官而号称西眷;裴辑因在燕京做官,其后裔多在幽燕、淮、襄阳、广一带为宦,故称为东眷;后来又有洗马川裴与南来吴裴,故有“三支五房”之说。
黄陂裴氏属东眷,先祖先由河东迁江右(江西),到了明代万历二十六(1598)年,太一公自江右迁籍来鄂,卜居安邑西寨四房湾(今属红安县),至三世祖士先、士宗、士荣公兄弟三人又迁居滠水河对岸今黄陂姚集镇李集村。长房居衬腰石,笔者这一支属次房士宗公后裔,居裴家湾,幺房居王家田。这样一来,太一公便成为黄陂裴氏的始祖了。
裴姓来陂后,最显赫的的一代是太一公五世孙即士宗公嫡长孙裴宗范,字新安,通过在黄陂二程书院的十年苦读,于明永历十三(1658)年南宫折桂,进士及第,一甲三名榜眼郎;其弟宗德,虽然在功名上逊于宗范公,但在学识、气节、品望上超过其兄,并成为京官。被后学称为“二裴”。自明末起,在黄陂县城,专门建有裴家巷。清代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地图现有专页纪事。
清同治年间《黄陂县志》记载,裴家巷系黄陂县城的九街十八巷之一,位于县城西南,既同西街(今公安街)相对,北与正街(今中山大道)相通,又可通达河街(今人民街)。当年黄陂闻名的“五层楼”就在裴家巷与西街的交汇处,1949年,黄陂县人民政丨府就设在这里。
现珍藏于衬腰石裴高谦处的“永度堂藏版”《裴氏宗谱》亦有专门记载,其前五世祖名录如下:
一世祖:
太一公 妣詹氏 育子一:祖远
二世祖:
祖远公 妣秦氏 育子三:士先、士宗、士荣
三世祖:
1.士先公 妣王氏 育子一:涛公 妣刘氏
* 2.士宗公 妣陈氏 子一臻公 妣陈氏,
3.士荣公 妣许氏 子一泮公字太钟 妣秦氏
四世祖:
1.涛公(字大和) 妣刘氏育子一宗富 妣吴氏
2.臻公 妣陈氏 继室金氏生子二:
A、宗范(字新安、明代榜眼)
B、宗政(明京官、妣张氏)
3.泮公 妣秦氏育子一宗德 妣程氏
五世祖:
1.宗富 妣吴氏 子一时庆 妣吴氏
* 2.宗范字新安,明代南宫折桂,进士及第,一甲三名榜眼郎,妣周氏生子元勋
宗政(明京官)妣张氏
3.宗德 妣程氏 子一元福
时下,黄陂裴氏分布在姚集、蔡店、鲁台、县城、六指、土庙、李集、祁家湾等地,以姚集人数最多。
60个宰相于一村
裴柏村位于汾河平原南头,运城盆地北端,紧临南同蒲铁路与大运公路,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据史料载,裴柏地处左邑桐乡之东,峨眉岭之阳,凤凰原之阴,以其柏林茂盛,而称裴柏。
遥望村东,董泽映翠,十里荷香,乃舜时父豢龙之所。仰望村西,峦峰突兀,群岭环抱,人称“九凤朝阳”。明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裴村记》中曾描述道:“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来而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垄而望,十里之内,邱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顾炎武文中所讲的晋公之祠,位于裴柏东北侧,始建于大唐晚期。难怪有人赞叹曰:“裴柏采天地之灵秀,沐日月之精华,龙凤呈祥,风水独特,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二十四史”正史立传与载列裴氏者有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年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吏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真是人才辈出,代有英贤,宛若群星。
明明是59位宰相,何来60位呢?原来,裴柏村对面的村子阜底村,是南宋名相赵鼎故里。赵鼎因推荐岳飞,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最后绝食而亡。两村近在咫尺,几乎连为一村,故有此说。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庭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两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欧阳修曾感慨道:“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岂不盛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为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宫,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国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诅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
唐代是裴氏家族的鼎盛时期,高祖时有尚书左仆射裴寂,太宗时有民部尚书裴矩,高宗时有礼部尚书兼大将军裴行俭,中宗时有中书令裴炎,睿宗时国子主薄裴耀卿,宪宗时有御史中承裴度……以至清初顾炎武在《裴柏村记》中说:“观裴氏之兴,唐之存亡亦可见矣。”
就拿名臣裴矩(547年-627年)来说,他曾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是一代为政廉谨,颇负清名的典范。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有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字玄真,隋末任晋阳宫副监。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以宫中所赋米粮、铠甲、彩帛等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后又劝渊称帝。武德年间以恩德冠于群臣,任尚书左仆射,改司空。唐宰相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幼年中童子举。开元初年为长安令,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等职.公元733年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充江淮、河南转运使.改善糟运、沿河置仓,逐段运粮,并开车道数十里,以避三门之险,致力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三年中运米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解决了唐王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丨荒问题,在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进士,由监察御史进迁为御史中丞。力主削除藩镇。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唐初名相魏征等相提并论。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以宰相兼淮西监慰处置使,充彰义军节度使,督师进讨淮西,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表示服从政丨府,唐代藩镇叛乱暂告结束。裴度为相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晚年以宦宫专权,辞官退居洛阳,建绿野堂.以诗酒琴书自娱。因曾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有《书仪》、唱和诗《汝洛集》。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绩。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他那著名的警句:“君子藏器于身,择主而后动。”更是成为名传千古的座右铭。
军事家裴行俭(619-682),字守约。历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闻喜县公。善于用兵。公元679年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不久又击败突厥阿史德温博等部。曾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才艺”,以为王勃等文人“非享爵禄之器”果如所言.有《裴行俭集》、《选谱》等。
高宗时官至侍中、中书令的裴炎,字子隆。受遗诏辅佐中宗。中宗即位后,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与武后定策废中宗,立睿宗。后谏武后立武氏七庙,未被采纳。徐敬业起兵反对武氏时,他又奏请武后归政,可惜的是他的好心被武氏当作驴肝肺,以谋反罪杀害。
文人俊彦励后昆
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与其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涌现出一大批震古烁今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诗人等学坛巨匠。
我国西晋时的著名地图学家裴秀(224年--271年),字季彦,山西闻喜人。武帝时官至司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自此至明末,为中国制图者所遵循。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地图。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西晋哲学家裴頠(267-300),字逸民。通博多闻,策明医术。以“言谈之林薮”见称于时,官至尚书左仆射,为赵王司马伦所杀。曾奏修国学,刻石写经,并建议改定度量衡制。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反对“贵无”学说,认为“始生者,自生也”,“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并从肯定“有”即肯定事物的客观存在中,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著作有《崇有论》。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872-451)南朝宋时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公元429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等为宗旨,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开创了作注的新例;注文丰富,越过本书数倍,保存了大量古代史籍的佚文。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也以注史著称,他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骃之子裴子野(469-530)南朝梁代史学家、文学家。字畿原。裴子野子野少好学,善属文,以博识为时人所称。官至鸿胪卿,领步兵校尉。他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所作《雕虫论》,强调儒家的文学观,对当时诗赋“摈落六艺,吟咏惰性”及注重藻饰表示不满,主张作品应做到“劝美惩恶”“止乎礼义”。可惜的是原有集,已散佚。
开一代先风的唐代小说家裴铏,他所著《传奇》一书,率先提出了“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力,深得世人喜爱。在《传奇》中有一篇是写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于蓝桥驿遇一织麻老妪的孙女,名云英,欲娶之,妪告以须用玉杵臼为聘。后裴航果求得玉杵臼,遂娶。两人后入王峰洞为仙,盖据传说虚构而成,后人诗文中常用此为典。故明杨之炯传奇剧本《玉杵记》即演绎其事。
豪侠的形象在《传奇》中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昆仑奴》中昆仑奴之行侠仗义,此虬髯之卓识大度,都不同于以往刺客型的剑侠。除此之外,《传奇》中还出现了专门描写侠义之士的作品。这些侠义之士中有勇诛夜叉的韦自东《韦自东》,有奋击雷公的陈鸾凤《陈鸾凤》),有射死吞噬象群的巴蛇的蒋武《蒋武》。这些不畏强丨暴、不计个人安危、勇于为民除害的义士形象,在唐人传奇诸作中显得异常突出,对后代侠义小说中侠义形象的形成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传奇》的文字风格是婉缚流丽的,在晚唐传奇创作中受流行的骈俪文体影响最大。作者在描述外貌景物、人物对话时常采用华丽铺陈的骈文俪语。如《郑德磷》中形容韦氏的美貌,则云“琼英腻云,莲蕃莹波,露濯蕣姿,月鲜珠彩”,《元柳二公》中描写大海的波浪,则云“捋长鲸之须,抢巨鳖之背,浪浮雪峤,日涌火轮,触鲛室而梭停,撞屡楼而瓦解”。这种散文中错用拼语的行文方式,虽然是传奇小说自产主起就具备的,但在《传奇》中又有了明显的发展,成为其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常为后代的传奇小说所继承,并且波及散文创作。尹师鲁讥评范仲淹咂岳阳楼记,以对话描写时景说“《传奇》体耳”,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唐代大诗人裴迪的诗句也是脍炙人口。他曾任王宝后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与王维是好朋友,曾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传为美谈。现存诗多为五绝,常写幽寂景色,与王维山水诗相近。此外,唐宫庭乐师裴神符,又名裴乐儿,又作路儿、赂儿。他是唐贞观年间著名的琵琶大师,他最早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奏,革新了琵琶的演奏技术,后人称之为“驺琵琶”,而且他还擅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等流传久远。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多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被演义成多管闲事、法力巨大反面人物了,使“水漫金山寺”成为一大“冤案”,这也算是一奇。
到了当代,则走出了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裴鉴(1902-1968)。曾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中科院南京中山植物园主任和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丨产党.毕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中国马鞭草科、薯费科植物有专门研究,并主待《中国植物志》该两科卷册的编写,又对简体皂囊资源薯攒科植物进行了开发利用和系统分类的综合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药用植物志》八册(与理主主合著)等。
我国当代古人类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文中(1904-1982),字塑堡,直韭茎坦人.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敏蟹。,童国后,任中央自然博物馆,事备处(后改名北京自然悔物馆)主任、馆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后改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任。中科院地学部委员,早年从事周口阜中国猿人遗址发掘工作,因于1929年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而闻名。毕生从事宙人类学、旧石糠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层学的研究,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些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贡献卓越.著有《中国猿人史要》(与杨钟健等合著)、《周口店猿人产地之肉食类化石》、《中国石据时代的文化》、《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区划及地层的划分》。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最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
裴氏文化扬海外
裴柏村东茫茫十里凤凰原上,乃裴氏祖曾墓地。原有“大冢二百余,碑记六十尊,石人石虎四十对,享亭一座,守墓寺二所。”可谓高冢垒垒,碑碣如林,甚为壮观。这些虽都不复存在,但残留的遗址仍依稀可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坐落在晋公祠旧址上的“裴氏碑馆”,内存数十幅碑亥刻,大都为稀世之品,显示着裴氏家族不同凡响的往昔岁月。
北周天和三年的《裴鸿碑》,至今已有1420余年历史。碑系螭首方座,篆额、碑文上半部由于风化剥蚀严重,字迹已不清,下半部曾多牢埋于土中,字迹尚清,是馆中现存最早的裴氏珍贵碑刻。此碑书法稳健,刚劲有力,汉隶与魏碑合一,为全国书法名碑。
《裴光庭碑》,碑身为方形,额已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名相裴光庭的功绩,亲为书写勒石的御制之碑。据记载,碑首为唐著名的奸臣李林甫题额,可惜已毁坏无存。碑版正面也为其撰文,玄宗草体勒书,共64字,尚清晰可辨。碑阴为光庭碑,文为张九龄撰,字为玄宗御笔行楷,原文1800余字,现仅存600余字。
《唐平淮西碑》由四道巨碑组成,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方座。全碑中肯地歌颂了裴度力挽狂澜,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以宰相兼淮西监慰处置使,充彰义军节度使,督师进讨淮西,破蔡州,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多表示服从政丨府,唐代藩镇叛乱暂告结束.文由韩愈撰写,字由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刻工绝佳,故而百朵年来为世人所仰幕。
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详细记载了两千年间裴氏家族兴衰变迁的历史脉络,收录了裴氏家族的珍贵史料。裴氏的家族谱牒从裴松之所著《裴氏记》开始,历代均有人撰修。但比较而言,嘉庆版《裴氏世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这部世谱是由裴氏62世裔孙裴率度与其子裴宗赐、其孙裴正文祖孙三代,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经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方成书问世的。
康熙年间的户部郎中裴率度工诗文,善书画,官居40年,为人“一意率直,毕生淡泊”,被康熙称为当时中国书画界的“第四大家”。他还历数年之功,撰成《裴氏世谱》十二卷,但由于宦海生涯,迁徙不定,书稿虽成,未能刻版付梓,只得饮憾而终其生。其子裴宗赐,秉承父遗志,几经校阅、增补、勘定,从乾隆二丨十年开始用整整一年时间将族谱书稿全部刻版。正待付印之时,因政事牵连,劫难临身,流离颠沛,也未能如愿。裴宗赐之子裴正文,立志“补缀完书,以终先志”。历经数年,直到嘉庆十年(l805年)七月,这部饱含三代人心血的《裴氏世谱》才终于成书问世,现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如今,曾兴隆辉煌两千余年的裴氏家族,虽如滚滚东逝之水,但裴氏家族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了独特的“裴氏文化人才奇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当地政丨府把裴氏文化作为一个品牌一抓,先后整理出裴氏家谱10余种,并将《裴氏世谱》在海内外公开发行,在吸引了境外5000余名裴氏宗亲返乡寻根谒祖、考察投资。与此同时,近年来还在裴柏村山岭上种松柏数万株,力争恢复古代村四周翠柏茂密的盛景。而裴氏家族陈列馆则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裴氏在人才学、社会学、谱牒学等学科上的巨大贡献……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台港澳侨同胞前来参观、考察与投资。一句话,眼下,裴氏文化已成为吸引海内外学人和游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