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开封裴氏家族

2017-01-14 16:05:39      点击:

显赫一时的裴氏家族


由河南巡抚刘树堂作序的《祥符县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问世。在这部县志中,记载了晚清祥符裴氏一家10个人的简况,并为其中两人立传。该志所载的裴氏10人中辈分最低,年纪最小,官职也最低的是长期居住在开封徐府坑街的裴维信。


裴维信(1859—1948年),字实甫,光绪举人,曾任知县。民国时期,他参加了开封名人肖吉甫、张中孚、蒋恢吾等组织的衡门诗社。其部分诗作收入《衡门社诗选》和《衡门社诗钟选》。裴维信出生于咸丰末年,成长于同治时期,在光绪、宣统两朝当过小官。民国时期,他曾一度活跃在汴梁诗坛,他有幸迎来了开封解放,见到了新中国的曙光。他于1948年年底无疾而终,平静地告別人生,享年89岁。所以,裴维信只是清末的一个普通基层文官,虽有文釆,却无特殊事迹。


光绪年间官方主持编纂《祥符县志》时,却记载了包括裴维信在内的裴氏家族中的10个人。概略地说,裴维信一家三代,代代有人被记入《祥符县志》。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墨记载他的一家?他们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经初步研究分析,主要有三点:一是他家重视文化教育,儿孙们的科举成绩优异。故该志具体记载了他家5人中举,其中3人成进士,一人为翰林等。二是他家当官的人多,三代中共有7人当官为吏,不仅有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而且有人在京师任职。当时,他家在京师担任要职的不止一人,如有人在翰林院任编修,有人担任刑部员外郎等。三是裴维信的上代完全忠于清朝,死心塌地地为清朝卖命。在他的上两代中,为维护清朝统治而牺牲的,共计有4人。所以,清朝政府不仅表彰他们,而且赐予他家云骑尉世职。所以,晚清祥符裴氏曾显赫一时。


一家三代10人入《祥符县志》


具体来说,《祥符县志》记载了裴维信一家三代,其中,包括其祖辈两人,父辈4人,以及他的兄弟们4人。


据1946年洛阳裴志玺修订的《裴氏世谱》:晚清祥符裴氏并非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他们的祖籍是山西闻喜。在乾隆末期,由于裴维信的曾祖父裴振迁入开封,才形成晚清祥符裴氏。


裴振曾任河南密县知县和安徽亳州知州,他离皖至豫,在开封城内定居。随他迁入并定居开封的,是他的五子裴奉曾和六子裴隽。由于他俩在开封入学和久居,而更改籍贯为河南祥符。从裴振迁入开始,到清朝灭亡为止,前后不足一百二十年。在这百余年中,裴维信一家共有四代人生活在开封。这就是裴维信的祖父一代,父辈一代,裴维信本人一代,及其子侄一代。因裴维信的祖母和父辈共4人,全是为维护清朝统治而死亡,使他家得到了清朝赐给的云骑尉世职。再加裴维信一代及其父辈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从而使他家多人能够做官,有人还做了高官。如裴维信的胞兄裴维侒,后来成为花翎二品衔的官员。因此,《祥符县志》才用较多笔墨记载他家三代10人的事迹。


具体来说,《祥符县志》记载的裴氏成员,有第一代的两人,第二代的4人,第三代的4人,共计10人。


裴氏第一代


第一代,指裴奉曾一代。《祥符县志》记载了其中的两人。这就是裴奉曾妻裴朱氏和裴奉曾之弟裴隽。


在《祥符县志》卷十八人物志中,有裴朱氏传:“裴朱氏,祥符人,刑部员外郎季芳、知县季勋母。次子仲平,游幕于温,迎氏就养,长子孟昭随侍。咸丰三年,粤匪由汴窜温,阑入寓,刀击仲平背,欲胁去。氏指贼痛骂,贼威吓不屈,中喉死。孟昭、仲平均遇害,俱蒙旌恤。孟昭等另有传。”这是一份几十个字的妇女小传。当时一般妇女的传记,多为赞扬贞妇烈女,而裴朱氏传则是表彰她及两个儿子对抗太平天国。刚刚入籍祥符的裴氏第一代,为维护清朝统治,包括一名妇女在内的3个人,同时被害于河南温县。所以,清朝充分肯定他们,并抚恤其家属和后代。这不仅使他家很快有了声望,而且十分有助于后代的进入仕途。


裴隽本是布衣,因他有著作,所以,在《祥符县志》卷十九经籍志中,记载了他的作品名称:《吟药室诗文稿》和《逸叟画谱》。根据著作的名称,可以大体判断,作者裴隽是一位能写诗、懂绘画的文人,他虽无官职,却是入志的儒雅之人。


裴氏第二代


第二代,指裴奉曾和裴隽的儿子们。这一代共计有4人被记入《祥符县志》,他们是裴孟昭、裴仲平、裴季芳和裴季勋。由于裴隽无子,裴奉曾的五子裴季芳,为其嗣子。


裴奉曾的长子裴孟昭、次子裴仲平均无功名。但他两人在太平军攻陷温县时,采取了坚决对抗的态度。《祥符县志》在裴朱氏的传中,记载了他俩与母亲同时被害的情形。


裴季芳和裴季勋则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而被写入《祥符县志》的选举志中。裴季芳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次年中进士。裴季勋在咸丰元年(1851)中举,也在次年中进士。他俩中进士的时候,都很年轻,都是刚刚20出头。裴季勋是咸丰二年恩科。而根据《祥符县志》的准确记载,在他兄弟两人中进士的时候,整个祥符县只有6个人考中进士。也就是说,在这两科的祥符进士中,裴家竟占了1/3。现在,北京孔庙所保存的清代三朝的进士题名碑中,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题名碑上,可以清楚看到“裴季芳河南祥符人”等字。


裴季芳入仕后,由内阁中书升为军机章京,做过起居注主事。他在整理、缮写咸丰四年至六年的军机处档案时,曾担任总校对职务,因能圆满完成任务而得以提升。同治五年,他升任刑部员外郎。当时的京官收入少,《祥符县志》说他能“处之怡如”。《祥符县志》在卷十七人物志中,为裴季芳立传。传中对他赞誉颇多。但是,《祥符县志》对其弟裴季勋为官的记载,仅有6个字,“贵州即用知县”。对其在咸丰十一年为征税殉职事,却只字未提。再查贵州的地方志,如《贵州通志》、《遵义府志》、《桐梓县志》等,却对他因税而亡的前因后果,记载颇为翔实。


裴氏第三代


第三代,指裴维信堂兄弟4人。他们是裴季芳的两个儿子裴维俨、裴维俊,以及裴季勋的长子裴维侒、次子裴维信。


由于裴维俊、裴维侒和裴维信3人都曾经中举,所以,《祥符县志》卷四,准确地记载了他们考中的时间及名次。


裴维俊与堂弟裴维侒,在光绪元年同榜中举。裴维信几经努力终在光绪十九年中举。


裴维俨无功名,但在其父裴季芳的传中,记载了他任刑部主事。同时还记载,裴维俊任山东知州。另据民国时期所编《济宁府志》,裴维俊在光绪二十二年代理了济宁知州。


裴维侒是这一代的佼佼者,他一生仕途平坦,步步高升,最后成为花翎二品衔高官。在清代即将灭亡之际,他是京师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之一。他在光绪三十三年曾署顺天府府尹,宣统三年任顺天府府丞。《祥符县志》记载,裴维侒在同治十二年被河南选为拔贡,送入京师。他的履历档案记载,当时他参加朝考成绩极佳,得了一等第二名。因而,他18岁时就成了七品小京官,开始步入仕途。不久,他又考中举人和进士,而且进了翰林院,成为裴家唯一的翰林。他结束翰林院的学习时,当时的工部尚书、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力主把裴维侒留在翰林院任职。《祥符县志》虽记载了裴维侒任翰林院编修,但未能反映他在甲午战争之后的政治主张和突出表现。裴维侒才华出众,卓有见解。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主战主和的激烈争论,裴维侒满怀爱国热情,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割让台湾。他当时才39岁,能以福建道监察御史的身份,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95年4月23日)写出《为轻议割地恐启各国贪利之端折》。这是一份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目前,研究甲午战争的两岸学者,都重视并运用了这份奏折。他还有大量诗词和其他作品留世。


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裴氏举人


裴维信追随父兄,几经努力,在30多岁时终成举人。但是,他走的是漫漫科举之路。《祥符县志》记载,早在光绪八年,他就是优贡了,后来,又经过十一年努力,他才得以中举。他虽未考到满头白发,但也把年轻人的锐气磨下了许多。《祥符县志》记载,他的官职是光山训导。经查对历年的《大清爵秩全览》,他自光绪十五年四月开始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前后十几年职务不变。光緒二十八年锡良任河南巡抚时,力主停止依靠捐纳人占据官位,这样,才使长期不能补缺的举人、进士有了提升的机会。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份裴维信履历说明,由于锡良主张的得以实施,才使裴维信等有机会得以升迁补缺。裴维信在光緒二十八年,终于有了升任知县的机会。于宣统二年和三年,他担任了陕西白水县和甘泉县知县。


不久清朝灭亡。由于他科举考试不顺,当官也不顺,所以,清朝灭亡之后,他也不太顽固。他不像当时的多数遗老那样关注子孙,他既没有经济条件送儿孙出国留洋,以求升官发财,也无能力亲自调教儿孙当官为吏,所以,他的子孙多在铁路、邮政、教育、医药等部门从事一般工作。民国时期,他和满堂儿孙们过着平民生活,与世无争。他的晚年十分恬淡清静,才使他长寿,成为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位晚清举人。


作者: 裴元秀

来源: 汴梁晚报

裴王旗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